Thursday, August 03, 2006

梵音咒語與河洛話

最近有一位朋友林明華先生,他是專門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本土學者,他發現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竟然可以用河洛話順利的解讀。並且出了一本書《古埃及文》(台灣話的淵源),讓我們驚悟到遠古的人類從非洲出走以後,原來埃及語系的人種竟然有部分在台灣和福建沿海落腳下來。
中國雲、貴、浙、越的土著本來是中土的原住民,他們九黎族人的領袖蚩尤後來被來自崑崙山一帶的黃帝打敗,四千七百多年前,就遷移到中國南部至今。三年前有位大陸學者陳益寫《我的先祖是蚩尤》一書,提到五千年前的蘇美爾人往東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但是誰是黃膚黑髮的蘇美爾人後裔,並沒有詳細確認下來。
至於那時候的華夏人說的是什麼話?有興趣的大陸學者正在挖掘考證中。目前聽到的消息是客家話是商、周朝﹙B.C.16-11世紀; B.C.11世紀-256年﹚貴族的官話,韓國話的音調還存在些些,而當時民間百姓所說的可能就是河洛話。因為秦代﹙B.C.221-206年﹚曾做了統一的政策,統一了文字,但是否曾統一了部分語言作為官話,目前還沒有文獻提出。東漢明帝時﹙A.C.57-75年﹚,佛教才東傳來華,翻譯的經典都是由西域的語言翻成漢語,並沒有留下可以對照語音的文件。
南北朝﹙A.C.420-581年﹚以後,經過大量的胡漢通婚,很難說誰是純種的漢人,偏偏各朝代的統治者都以傳襲漢文化自居。拜秦始皇的強勢作為,漢文字一直留存下來,不管各地方的語言如何複雜,漢文流傳華夏至今,並且影響韓國、日本、越南達千年以上。可是現在韓、日、越的學者都很緊張的想撇開與中國的關係,都說在遠古時代就有他們的民族。韓國人不再提是箕子的後裔;日本人也把秦代東渡者徐福廟的傳說盡量模糊化。
我們都知道唐、宋﹙A.C.618-907年;A.C.960-1127年﹚是中國文明鼎盛的時期之一,經由西域地區絡繹不絕的各國商隊來華,遠自羅馬、阿拉伯、印度各國的文物,都讓唐人大開眼界。特別是因為佛教信仰的興盛,我們可以循著各種資料,了解當時中、印文化相融的情形。
由於佛陀當時並不願意以梵語演說,佛經都是靠各地僧侶的口傳、背誦傳下來的。佛教文化進入中國雖然很早,可是早期都是翻譯自西域各種國語言的佛經。尤其利用梵文書寫佛經,也是在佛陀圓寂以後很久才有的事。漢人能夠直接翻梵為漢,也是從唐玄奘才開始,而唐代與北宋兩朝都設立有譯經院,大量翻譯佛經,所以漢梵的文字資料,從唐代開始才有了詳細的保存。
我們知道「雜密」咒語的翻譯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但是有系統並且大量的翻譯,可說是唐代開元三大士大力宏揚「純密」密宗的時期。基於讓咒語能夠保持梵音的原則,漢傳佛經留下許多漢字的梵音咒語。因此,我們從密咒發現梵語與河洛話﹙閩南語、台語﹚的發音極為相近,從而明白現在通用的“國語”,並不是唐代文明時期所使用的語言。
自從後金朝族人在北京建國以後,一直到滿清末年,由於數百年科舉的需要,可能滿洲官話就是流行在中國北方的通用語言,而民國時更以廣東話、四川話等加入投票,結果以一票之差,繼續選用滿洲官話為“國語”。讓現在的我們誤以為“國語”是漢代以後中國人的通用語言。
河圖、洛書是《易經》數術的符號,閩南語、台語都稱為“河洛話”﹙福佬話、泉漳話、福建話﹚,河洛話是否指的就是河圖、洛書流行地區﹙或是河南洛陽,或河、洛流域﹚的古語,我們還不能確定。可是從西元四世紀初“五胡亂華”時﹙A.D.304-439﹚,第一批為了避難的中原人士,在二百多年期間陸續南遷,輾轉遷到福建、廣東一帶定居下來。第二批是唐高宗時﹙A.D.649-683﹚,為了平定“蠻獠嘯亂”,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政奉命南下“征蠻”後,並且其兄陳敏另率有五十八姓人士入閩,接著陳政之子元光亦奉命鎮守漳州。先是“河洛話”混合了當地土音,唐代又加入“中洲話”,如此成為現今流行於福建地區的閩南語,或流行於廣東地區的廣東話、客家話,這是可以確定的。
天語之一的梵語是拼音文字之母,後來發展成拉丁語系,再成為目前流行的德、法、英等等的拼音文字。我們可由《勝妙吉祥文殊真實名經》中言詞之主自宣說的無生法者咒:啞啞 依依 烏烏 耶耶 窩窩 亢啞 ,知悉拼音文字A、 E 、I 、O、 U 母音最早的經典記載。唐代的第一外國語言應該是梵語,據說唐朝曾經有意把梵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
日本遣唐史吉備真備﹙A.C.755年返日﹚利用「阿、伊、宇、江、於」等的中文偏旁,創造了日本正楷“片假名”字母。後來空海大師﹙A.C.805以後﹚是學了梵語的拼音,利用中文字體「安、伊、宇、衣、於」等的中文草體創“平假名”字母,日語仍保留很多唐音,如「宇」字的讀音,就是台語的唸法。從古代梵音中譯的文字來看,許多與河洛話的發音很接近,如舍﹙sa﹚的發音,就是用台語發宿舍的“舍”音。
唐代時的蘇門答臘﹙Sumatra,蘇門答剌、速木都剌、三佛馱,或稱舊港,因產金,又稱金洲,義淨稱為末羅遊﹚有一個國家叫作室利佛逝﹙Sri Vijava﹚,或後來所稱的“三佛齊”,它掌控了從阿拉伯海或印度洋與中國南海的交通咽喉。八世紀初,室利佛逝與當時印度“大乘佛教”中心的孟加拉關係密切,因此受到影響。印度大乘密教法師金剛智﹙Vajaraboddhi,跋日羅菩提﹚由海路將密教傳入,所以室利佛逝﹙Sriboja﹚也是佛教在東南亞的中心,為印度文化東漸的首站。
晚了玄奘約四十年,唐代高僧義淨法師去印度遊學十載,而留在三佛齊後來也有十餘年。為了抄寫與翻譯佛經的方便,義淨曾於西元689年回廣州一趟,專門購買紙墨及帶去抄寫梵經的人員到三佛齊,直到西元695年全部譯經完成,才將抄譯的佛經攜回洛陽。由此可知當時佛經的中文譯音可能偏向於廣東話,與近代﹙北方遼、金國語﹚的滿大人所說的官話﹙Man-Da-Rin,Mandarin,國語﹚腔調有所不同。
近年有曾訪問日本律宗本山招提寺的台灣佛教徒說,該寺歷代的住持都會唸祖師所傳的〈心經〉,其日文注音居然就是閩南話音調。唐玄宗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鑑真和尚從福建渡海到達日本奈良傳戒,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並建了招提寺。這也證明唐代時閩南話是通用的語言之一。
五十多年前來台的年輕法師們很少學過梵語,加上大陸長期的戰亂,並沒有機會接受到外國的資訊,都是隨著老法師們的各地鄉音來誦咒。並且隨著國民政府轉進台灣的路程中,經過久年誠心的誦咒,或許也有某些程度上的感應。所以,後來法師們都主張只要虔誠的唸,不必計較咒音的正確與否。而現在藏傳佛教、日本東密在台灣都有了道場,許多咒語的不同發音,已經成為學佛者的困擾。最近達賴喇嘛的演講稿對於咒語的翻音,都儘量採用梵語的正確拼音。如何能夠學好、學會正確梵音的咒語,幾乎是現在的趨勢。
因此,依筆者的經驗,如果會說河洛話或廣東話的人,試著用河洛話或廣東話唸咒語,再查看、比對梵語的現代羅馬拼音,要學會正確的佛教密宗咒語並不難。而日本在兩、三百年前,即致力於梵文、巴利文的研究,早已經完成漢譯咒語的梵文拼音。而最令人佩服的是台灣林光明居士,根據了以元代國力支持校對成書的御製《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以個人的力量重編了《新編大藏全咒》一套叢書,有了詳細的拼音資料可以參考。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所謂「大語」中,是包含有宇宙大爆炸時所發出的巨響音聲。如五方佛的心咒﹕「嗡、阿、吽、梭、哈」,「嗡」是大霹靂後的原音,「阿」是無限遠傳而去宇宙擴大的聲音,「吽」是大爆炸的原音。許多無法詮釋的音,放在陀羅尼的首、尾或中間,是借用來作「音激」腦細胞的元創記憶,甚至打開身上的脈結,因此人類各種神密的教派都會創發不同的咒音,或開啟說天語的能力,其效能如何由此當知。
最初「佛」的梵文發音﹙Buddha﹚,到西域轉音成﹙Budo﹚,原來翻譯成用閩南語唸「浮屠」的發音為最接近,但借用了「佛」字以後,中國人便專以「浮屠、浮圖、佛圖、胡圖」來稱塔了。可是塔的梵音(stupa,巴利文Thupa)翻譯成漢音為「窣堵波」、私偷簸,後來簡稱為偷婆、塔婆、兜婆,或稱土巴﹙Thupa﹚,再轉音為塔婆﹙Tope﹚,在緬甸則稱之為﹙Pagoda﹚、錫蘭稱為﹙Dagaba﹚,漢地又稱寶塔。若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來看,本來「浮屠」──塔婆是代表奉祀「佛」真身與精神的場所,指的就是佛。魏晉以後,特別造出了「塔」之一字,所以才有「塔婆」、浮屠之稱,「佛」與「浮屠」就切開了關係。
「曼多羅Mantra,真言」係古婆羅門祝禱敬獻的咒語,而「陀羅尼Dharani」 是佛教用在持憶諸法義理不忘不散不失,得陀羅尼力而明諸法義。古來以為真言、咒、明、秘密語、妙語各有不同使用場所,如「咒」是號令差遣鬼神用之,「真言」則以東密最常見,藏密則以「明」代咒。故對咒語應能認識清礎、選擇使用,曉得音頻振動,激發念力才能發揮其效用。
古之祝與咒Vidya 不同,祝通祝字,有祝禱之用,中國也將祝祝混同使用,今則更見陀羅尼Dharani、真言 Mantra、咒、明Vidya 等混而不分。《心經》古譯咒,實應屬陀羅尼,因屬不言誦而能得憶持法義之能力,雖梵文本仍為曼特羅,若譯「應知般若波羅蜜多陀羅尼,是大明陀羅尼,是無上陀羅尼,是無等等陀羅尼,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般羅蜜多陀羅尼,即說陀羅尼曰:「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較適用。
目前仍流通中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可能延用明代以前的錯誤版本,其中〈楞嚴咒〉與乾隆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的資料相同,第一會有五處“若闍”的“闍”字是寫錯了,咒音應該是“若闇”的二合音,是眷屬眾的意思。梵文專家莊錫慶教授提出那也是明代時的發音,是閩南語“日頭若闇”的“若闇”,拼音是nām,與“俱知喃”的“喃”發音相同的。還有第三會所有的“毘陀夜闇”,是持咒者的意思。“夜闇”的拼音是yām,都誤寫成“毘陀夜闍”。而且現代版的國語注音都把〈楞嚴咒〉其他的字,注音成“甚”。這裡“闍”字發音應該為“價”,和閩南話“記者”的“者”字同音,如跋闍,發音“巴乍”Vajra,金剛的意思;囉闍發音“臘乍”Raja,是王、酋長的意思。
另外十小咒之一〈消災吉祥咒〉中之「阿缽囉抵。賀多舍。娑曩喃」不應該以“。”隔開,其梵文拼音是apratihadasasananam。課誦本為了梵唄敲打的方便,任意切割了咒音,使咒意失真,這是很嚴重的錯誤。雖然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觀自在菩薩Avalokitesvara,非是“應聲”的觀世音菩薩。梵音Avalokita阿縛廬枳多之義為“觀,”svara義為“聲音”,而isvara 伊濕伐羅義為“自在”,t和i連音則讀成e,所以他就改稱觀自在菩薩了。那麼〈大悲咒〉應該怎麼誦?就值得深思了。
可是清代以來,中國佛教並不重視梵音,而且近代還編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說﹕康藏的老太婆把「六字大明咒」最後一字「吽」看成「牛」字唸,累積數十年的功夫,居然在晚上會放光。後來,碰到一位密宗行者告訴她,要唸「吽」才對,卻不放光了……。其實,藏文的「 吽」字,再怎樣看也不會看成中文字的「牛」字。把故事編得這麼離譜,除了掩飾對藏文以及梵語的不知外,不知還有什麼目的﹖
尤其〈往生咒〉並沒有「往生淨土」的意義,是四甘露咒,是……。如今都應該有重新檢討的機會,太多的模糊地帶都應該有勇氣提出來改正,本文呼籲從朝暮課誦的咒語正音開始,讓台灣的佛教興起一股清新的朝氣,漢傳的佛教才有新希望。畢竟這應該是中國佛教會份內的事,也是僧團的責任。個人微小的力量,喚得醒這隻沉睡已久的獅子嗎?很希望拿到本文的讀者,重視這一個嚴肅的課題。
以下讓我們根據梵語的羅馬拼音,對照一下梵語與河洛話的相似音,證明河洛話是唐朝的國語。同時比較韓國及越南兩國的拼音,發現兩國受到上千年的漢唐文字影響,竟然都還是河洛話的音調。讀者如果你不會台語發音,很抱歉!要請你問問會講台語的朋友,自然會明白。
天竺國與西域等之地名:天竺(Thindu)印度(Indu,Hindu)憍薩羅國﹙Kosala﹚喬薩羅國之迦毘羅婆蘇都﹙Kapilavastu﹚迦毘羅衛城(Capila vastu)迦濕彌羅(Kasmira)薩迦﹙Saka﹚那爛陀﹙Nalanda﹚勃律﹙Bolor﹚富樓沙﹙Purushapura﹚僧伽尸(Sankisa,Sankasya拘尸那迦城(Kushinagara,庫希納迦拉、拘尸那揭羅,古末羅國Malla的一個小城鎮)龜茲(Kucha,丘茲、屈茲、曲先、拘夷、屈支、屈茨、歸慈、俱支囊、邱茲、庫車等多種寫法,即今庫車,其漢字的閩南話發音均相同)支那﹙Cina,秦﹚越南(Vietnam)柬埔塞﹙Cambodia﹚。
天竺的人物: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胡為色迦﹙Huviska﹚巽迦﹙Sunga﹚巴丹闍梨﹙Patanjali﹚「帝日王」鳩摩羅‧笈多﹙Kumara Gupta﹚頻婆沙羅王﹙Binbisara,毘婆羅王﹚。
弘法的和尚:瑪印達﹙Mahinda﹚僧伽米塔﹙Sangha Mitta﹚迦攝﹙葉﹚摩騰﹙Kasyapamatanga﹚、竺法蘭﹙Dharmarakcha﹚竺法蘭(Dharma-ratna)僧伽羅剎﹙Samgharaksa﹚釋利防﹙Sramana﹚摩咥里制吒﹙Matrceta﹚支婁迦讖﹙Lokaraksa﹚竺大力﹙Mahabala﹚康僧凱﹙Sanghapala﹚聖提婆﹙Aryadeva﹚無羅叉﹙Mokchala﹚訶梨跋摩﹙Harivarman﹚帛尸梨密多羅﹙Srimitrala﹚得叉始羅﹙Takshashila﹚鳩摩羅什﹙Kumarajiva﹚卑摩羅叉﹙Vimalaksa﹚佛陀耶舍﹙Buddjayasas﹚卡良耶舍﹙Kalayasas﹚求那拔陀羅﹙Gunavardara﹚曇摩密多﹙Dharmamitra﹚菩提達摩﹙Bodhidharma﹚菩提流支﹙Bodhirutchi﹚陳那﹙Djina﹚佛陀波利﹙Buddhapali﹚實叉難陀﹙Sikshananda﹚提婆波羅﹙Devapavla﹚。
印度的種族:雅利安人(Aryan)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首陀羅﹙Sudra﹚旃陀羅﹙Candala,屠者﹚。
佛教的人名稱號:南無﹙Namah﹚大日如來﹙Vairocanah,毘盧遮那﹚阿門佛﹙Akshobya﹚阿彌陀佛﹙Amitabhah Buddha,沒有類似歐米陀福Omidafu的梵語﹚釋迦牟尼﹙Sakyamuni﹚菩薩﹙Bodhisattva﹚阿羅漢﹙Arhat﹚阿那含果﹙Anagamin,不還﹚阿闍黎﹙Acarya﹚沙門﹙Sramana﹚比丘﹙bhiksu﹚和尚﹙親教師Upadhyaya,鄔波馱耶,和社──和上──和尚﹚優婆塞﹙upasaka﹚阿難尊者﹙Ananda﹚舍利子﹙Sariputra﹚須菩提﹙Subhute﹚准陀(Cunda,或譯須陀)施主﹙Danapati,陀那缽底、檀那、檀越﹚;佛陀Buddha與浮圖Budo;觀世音與觀自在,觀音菩薩﹙應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esvara,非是“應聲”菩薩;Avalokita阿縛廬枳多義為“觀”,svara義為“聲音”,而isvara 伊濕伐羅義為“自在”,a和I連音讀成e﹚阿修羅﹙Asura﹚嗚闍何羅女﹙Ojohari奪精鬼女,佛經裡面唯一以O為開頭發音的名稱﹚。 注意:梵音“阿”發音是A,千萬不要自作聰明發“歐”音,哈日族才以為O音才是神聖、尊崇的敬語。

佛教道場名稱:阿蘭若處﹙Arinya﹚蘭若﹙Arannya,阿蘭若之略稱﹚迦蘭陀(Karanda)佳拓鬥提舍僧伽藍﹙Caturdesa-samgharamag,錯稱為招提寺﹚雀離浮圖﹙cakri stupa﹚毘訶羅﹙Vihara﹚遊行處、僧團﹙samgha,僧伽﹚、塔婆(梵 Stupa)舍利羅﹙sarira﹚僧伽羅磨(Sangharamag )僧伽藍的簡稱為伽藍、菩提曼荼羅﹙Bodhimandala﹚天竺嘎摩羅寺(Vikramasila,維訖羅摩尸羅寺)。
佛教的經典:涅槃經﹙nirvana﹚阿毘達磨 abhidharma大毘婆沙論﹚《維摩詰經》﹙Vimalakirtinirdesa﹚楞嚴經﹙Suramgama samadhi Sutra﹚楞伽經﹙The Lankavatara Sutra﹚阿含經﹙Agama Sutra﹚修多羅﹙ Sutra﹚。
密咒的發音:嗡者禮主禮準提娑婆訶﹙om cale cule cunde svaha﹚阿缽囉抵賀多舍娑曩喃﹙apratihadasasananam﹚悉陀喻藝﹙siddha-yoge﹚帝﹙de﹚耶、夜﹙ya﹚囉﹙ra﹚婆﹙wa﹚摩訶﹙maha﹚遮囉﹙cala﹚麼麼﹙mama﹚者吉囉﹙cakra﹚。
漢化的梵語:剎那﹙Ksana﹚胡說八道﹙胡人說的八正道﹚個中三昧﹙samadhi﹚無名火、解脫、本尊、九品、因緣、力士、有情、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風,不是酒色財氣﹚、娑婆世界……。
韓國佛寺:韓國稱寺為剎﹙sa﹚,神興寺﹙Sinheungsa﹚、繼祖庵﹙Gejoem﹚、修德寺﹙Sudeoksa﹚、甲寺﹙Kapsa﹚、無量寺﹙Muryangsa﹚、金山寺﹙Keumsansa﹚、慶州﹙Kyeongju﹚佛國寺﹙Bulkuksa﹚、無影塔﹙Muyeongtap﹚、黃岳山﹙Whangaksan﹚、麻谷寺﹙Magoksa﹚。
越南的古漢語﹙發音與閩南音同﹚︰越南寺廟以塔為主體,所以都稱為塔﹙Pagoda﹚。“越南”﹙Vietnam﹚、“安南”﹙An Nam﹚、“交趾”﹙Giao Chi,今之北圻﹚、河內﹙Hanoi﹚、大拉﹙Dai La﹚、西貢﹙Saigon﹚、南越﹙Nam Viet﹚、“百越”﹙Bach Viet﹚、「吳氏王朝」﹙Ngo dynasty,939-967﹚、「大越帝國」﹙Dai Viet﹚、大瞿越國﹙Dai Co Viet,968-979﹚、丁先皇帝﹙Dinh Tien Hoang De﹚、黎大行﹙Le Dai Hanh﹚、前黎朝﹙Tien Le dynasty,980-1009﹚、「李朝」﹙Ly dynasty﹚、「後黎朝」﹙Le dynasty,1428-1787年﹚、黎太宗﹙Le Thai Tong﹚、萬春王朝﹙Van Xuan﹚、李聖宗﹙Ly Thanh Ton﹚、李公蘊﹙Ly Cong Uan﹚、胡志明﹙Ho Chi Minh ﹚、吳廷琰﹙Ngo Dinh Diem﹚、文廟﹙Van Mieu﹚、伽藍寺﹙Gia Lam Pagoda﹚、玉皇寺﹙Ngoc Hoa Pagoda﹚、永嚴寺﹙Vinh Nghiem Pagoda﹚、天姥寺﹙Thien Mu Pagoda,Chua Thien Mu﹚、官﹙觀﹚音庵﹙Quan Am﹚、開國寺塔﹙Khai Quoc Pagoda﹚、衛國寺﹙Tran Quoc Pagoda,也稱“鎮國寺”﹚。
以上可知今之台語與唐代的發音很接近,請嘗試以台語唸咒,比用國語來得準確。

No comments: